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Culture
返回栏目

清代自贡顿钻技术开现代钻井先河

作者:张国钢 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10

自贡地区的盐井钻凿技术,在清代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将中国古代钻井工 艺推向了新的阶段。以自流井为代表的深井钻凿技术,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现 代钻井之父”“西方石油工

业之父”。

自贡盐场在十八九世纪的井盐生产发展过程中,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得 以提高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规范化的深井钻凿工艺。这体现在一大 批富有地质知识和钻井经验的工匠组成的专业化技术队伍。盐井的钻凿按细密 的工序严格进行,每道工序都有明确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工艺标准。按凿井过程 的先后,其工序分为:定井位、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分为抽小眼和刮火 口两个步骤)、下木柱、凿小眼。这一整套程序化的凿井工艺,标志着中国古 代冲击式顿钻凿井法的成熟和完善,使盐井的深度足以达到开采三叠纪地层中 的黑卤、岩盐和天然气。继1835年燊海井首次突破千米井深之后,清咸丰年间 (1851—1861年)凿成的盐井便普遍达到千米以上。光绪年间凿成的长发井即 深达1045米。

自贡盐场逐渐形成的顿钻工具群,亦标志着钻井技术的成熟。数以百 计的功用奇妙、形状各异的顿钻工具,其科学程度、首创精神,至今为专家 学者和中外人士所赞叹。这是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一套中国古代顿钻工具群, 其中为适应穿凿各种岩层和增加井深的要求而出现的新型钻头即多达20余 种。这些形制、规格、功用各不相同的钻头,在自贡地区称为“锉”,在钻 井过程中,既可以随钻遇的不同岩层和不同井段、井径的需要而更换,又可 以根据井下特殊作业的要求而改进。如鱼尾锉是下木柱之前凿大口所用的钻 头,银锭、马蹄、垫根子锉为下木柱之后凿小眼所用的钻头。银锭锉凿硬岩速度快,但所凿眼不够圆滑,如遇岩层软硬交替,容易产生井斜;双马蹄锉 因锉头似马蹄形,不论软硬岩层,均能使井眼圆滑,不易产生井斜,但凿井 速度较慢;垫根子锉的锉头为半边马蹄半边银锭形,兼有银锭、马蹄锉之优 点,可在钻进中相机使用。

在富荣地区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和钻井技术改进的过程中,中国井盐钻井技 术出现了重大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补腔和打捞技术方面。

古代四川的盐井,都是裸眼开采,一般只在表层较易垮塌的岩层下入竹、 木套管,在表层均为裸眼。入清以后,伴随着深井的开凿和井深的增加,裸眼 开采带来的井壁坍塌和淡水渗漏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延长盐 井的开采时间,在富荣及犍为地区,补腔技术开始发展起来。

补腔,是采用桐油和石灰等材料,修补坍塌的井壁,堵塞井壁裂缝渗漏 的淡水,达到大段裸露井段不垮塌的目的。它是开凿深井和保证安全凿井的关 键。早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于渗漏之井,总系随修随煎,毫无妨 碍”,补腔技术已初步发展起来。但这种技术很不完善,致使“修补动经岁月” 才能完成,并有“坍塌渗漏,修补不能复旧之井”。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 的不断总结和改进,到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富荣及犍为地区,补腔 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除补腔技术外,钻凿深井的另一关键环节——打捞技术,也有发展。井内 发生事故,工匠们使用他们发明的偏肩、柳穿鱼、五股须等数十种打捞工具, 便能把落入井内的工具“无论巨细”都打捞上来。

补腔、打捞技术的进步和一批专业技术力量的形成,保证了深井的成 功开凿。乾隆中叶,富荣地区的老双盛井凿到160丈(合今制513米),嘉 庆二十年(1815年)凿成的桂咸井深达799米,比清初的井深增加了一倍 多。在自贡地区,人们已能钻凿深井,开采三叠纪雷口坡组地层的黑卤和 天然气。

李约瑟在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史》一书中认为:“中国钻探科学技术 对世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启蒙、奠基与推动作用,在国际 上领先数百年至一千多年。”

“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演进,是从北宋始创的。到清末宣统逊位为止, 长达869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北宋卓筒井的诞生、明代中叶后卓筒井技术的较大发展和清代卓筒井技术在自流井地区臻于成 熟,逐渐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深钻井工艺技术。清代井盐钻井技术 深钻技术在自贡地区获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它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现 代钻井之先河’,无愧于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钻探科学技术 史》,第58页)

 

 

注:此文来自《自贡记忆》(以盐诉说的历史)